
建筑沙子作為基礎建材的重要組成部分,其特性直接影響工程質量和材料性能。根據來源與加工方式不同,建筑沙子可分為河沙、海沙、山沙及機制砂等類型,各自具有顯著特點。
從物理特性來看,建筑沙子的粒徑分布(級配)需符合0.075-4.75mm標準范圍,其中中粗沙(粒徑0.25-0.5mm)占比應達到70%以上。天然河沙因水流沖刷形成棱角圓潤的顆粒形態,具有較好的填充性和流動性,能有效提升混凝土的和易性。而機制砂通過機械破碎制成,多棱角結構可增強骨料間咬合力,但需通過調整生產工藝控制石粉含量(通常3-15%),避免影響混凝土強度。
化學特性方面,海沙因含鹽量高(氯離子濃度0.1-0.3%),需經淡水沖洗處理至低于0.06%的標準值方可使用。山沙常含有云母、黏土等雜質,其中黏土塊含量超過3%會顯著降低水泥粘結強度。石英砂因二氧化硅含量達90%以上,在特種混凝土中具有抗腐蝕優勢。
不同應用場景對沙子特性要求各異:砌筑砂漿宜選用細度模數2.3-3.0的中砂,保證砂漿保水性;C30以上混凝土需使用含泥量低于3%的粗砂;裝飾砂漿則對沙子的白度和雜質含量有更高要求。近年環保政策推動下,機制砂逐漸替代河沙成為主流,通過優化顆粒級配和石粉控制,其MB值(亞甲藍吸附值)已能穩定控制在1.4g/kg以內,滿足高強度混凝土需求。正確選擇和使用建筑沙子,需綜合考量顆粒形狀、級配曲線、雜質含量等關鍵指標。